8月5日下午5时许,段园镇毛庄行政村郝台自然村的蔬菜大棚基地里热闹非凡,各家菜农在大棚里开始了忙碌的采摘。翠绿的黄瓜、红彤彤的番茄、紫溜溜的茄子装满了棚边地头的篮 、筐和纸箱。 “守着四亩园,一年三四万;天天有小酒,日子赛神仙!”走在大棚边一听到这音调高昂,声音沙哑的顺口溜,陪同记者采访的段园镇宣传部的同志忍不住就笑了:“又是马老伯在寻乐子了,这几年依靠蔬菜大棚,老汉的日子过得可滋润着呢!” 老伯名叫马家荣,今年66岁,因患小儿麻痹症,老人的左腿落下了残疾。老人从小就爱侍弄菜园,在他20多岁时,本村划成了蔬菜队,建起了温室大棚,当年跛脚的老马就是靠着温室大棚和一手过硬的种菜技术,让村里最俊俏的姑娘张秀兰成为了自己的妻子。几年前,马老汉在村支书、人大代表翁淑兰的帮助下,在自家4亩多地里架上了4座大棚,这下可让老马有了“用武之地”:地头、棚边收拾得干干净净,脚面大的空地,他也能见缝插针点上豆子、种上玉米。一年四季,大棚里五颜六色的时令蔬菜,让老汉的腰包渐渐丰满起来,还先后为儿女们盖上了新房。 “来了!俺这西红柿可是刚摘的,新鲜着呢,快尝尝,你们城里人可轻易吃不到这刚下枝的果子!”看到记者,忙碌着的马老伯慌忙停下手中的活计,从筐里拿出几个红彤彤的西红柿放进身边的水桶里洗洗,又在毛巾上仔细擦擦后硬塞到记者手中。“如今的日子有啥说的?种菜地,翁书记把国家补助送到田头,儿女们又都成家立业了,俺和老伴守着4亩大棚蔬菜 ,每年都有三四万元钱的收入。老汉现在的日子真是拌了蜜了!”说着马老伯爽朗地笑了。 毛庄村党支部书记、区镇人大代表翁淑兰告诉记者,去年毛庄行政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找对了路子,调整发展蔬菜大棚500多亩。为做好村里的蔬菜大棚产业,专门制定了一整套的方案:首先是村里成立果蔬协会;第二是组织专门的销售人员,培养经纪人;第三是对于菜农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协会实行统一调配,节省菜农开支;最后是把国家对于大棚项目的补贴资金全部发放到菜农手中,限度保证菜农利益。郝台村大棚蔬菜种植成了气候,也引得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“返巢”。35岁的李秀英,过去和丈夫一起在外打工 ,去年厂里效益不好,她回到了家,把家里的一亩多菜园收拾了起来,她告诉记者 :“和俺一起回乡种菜的姊妹就七八个。咱家这一亩多菜地一年能赚9000多块,种庄稼也就是成千块钱,有这一亩多菜园,和在外面打工挣得差不多。如今蔬菜的行情好,有政策支持,开车出去卖菜不要过路费过桥费,省心多了。” “过去背井离乡在深圳打工,辛苦一年拿回家也就两三万块钱。现在守着3亩多地、5个大棚,俺们一年纯利润有3万多块!还不误照顾家里的老人、孩子,像俺们这样共同返乡搞种植的,在庄里有近20对呢!”在自家生机勃勃的大棚里,返乡夫妻赵春峰、李霞兴奋地告诉记者:“上面的好政策成就了咱村的蔬菜大棚;这蔬菜大棚又成就了咱们的好日子,俺们农民可真是体会到啥叫幸福了!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