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秋节前夕,申城蔬菜价格居高不下。但许多农民则说菜价上去了,自己却没多挣到钱,而菜贩也是一脸苦恼。
究竟是谁暗中抬高了菜价?菜农、批发商和菜贩都各执一词,均强调生意还是原来一样做,并没有因为菜价高而增加了收入。近日经笔者仔细调查后发现,蔬菜价格偏高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多只无形的“手”。
菜田减少―――菜农转行快
来自浙江黄岩的许先生租用青浦区某村的田地种蔬菜,几年前已经是该村小有名气的种菜大户,除原来租的几亩地外,还另加租了不少地。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,他租的土地两年前被征用,他就改行跑运输。
沪郊的一些纯以农为主的村民,以前大多以种菜为生,随着城市扩建,土地被征用后,不少地方渐渐不种菜而改作别的业态,也有的虽然仍挂名为蔬菜基地,但却换种水果或药材。
此外,成本增加让许多菜农放弃种菜念头。“这几年人工工资年年涨、化肥越来越贵,种子价格居高不下,种菜成本高。”浦东南汇某镇菜农老唐说:“村里许多人种了几年菜,最终都没赚到钱。”他认为,菜农少、供需失衡是菜价高涨的原因之一。
手续费杂―――流通环节多
扣除运费成本,蔬菜从田地到餐桌,要经过菜农、菜贩多个环节,每过一道关卡,就得加上一道手续费,尽管每次加得不多,累计起来到了消费者的餐桌,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。
从事蔬菜批发已有10个年头的张先生说:“不论贩菜的,还是卖菜的,都要交纳相关费用。就拿批发商而言,每天至少得拿出三分之一的钱支付摊位费、管理费和税收等。与我们相比,菜农和菜贩的开支虽然少一些,但依然是个不小的数目。”尤其是外地菜,流通环节更是繁多,一般要被倒卖四五次,才能到达消费者的菜篮子。
说起蔬菜流通环节,在江桥蔬菜批发市场经营一家门店的何先生认为,如果相关部门在帮助菜农拓宽售菜渠道的同时,能因地制宜地在每个区或大型居民居住区,增建相应规模的蔬菜批发市场,这样流通环节就减少了,售菜成本会大大降低,菜价自然会降下来。
品种不均―――淡旺季明显
笔者从相关商业部门了解到,近年来申城蔬菜市场,虽一直处于淡旺季供应紧缺与否的边缘,但最主要的是,特色蔬菜紧缺和淡旺季节明显是导致菜价贵的原因之一。
据对市场供应状况的深入调查,虽沪郊各地已建立了蔬菜温室大棚,使得蔬菜供应受不利气候的影响有所减少,在全市5000吨左右的日蔬菜供应量中,郊菜就要占到50%。其中仅上海蔬菜集团的蔬菜年经营量就达到140万吨以上,占社会供应总量的70%以上;从季节上看,申城淡旺季差距大,每年5月至10月,如风调雨顺,则为蔬菜平稳期,蔬菜自给率在40%左右,而11月至来年4月这段时间,因种植面积处于大调整期,蔬菜自给率也仅在30%左右,尤其是春节前后,自给率只在20%左右,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;从蔬菜品种上看,普通蔬菜较多,而具有地方特色、新优特色的细菜较少,无公害、优质、营养类蔬菜更是少之又少。由于多半蔬菜靠外调,导致供应失衡,从而影响菜价。
建保鲜库―――解决吃菜贵
在分析了本市蔬菜生产形势及了解到外地蔬菜入沪的周期性变化后,业内专家表示,要真正降低菜价,上海亟需有计划地建立蔬菜保鲜库,以降低蔬菜采摘后在运输、储存中的腐烂损耗,满足市场供需平衡。但更重要的是,仍要发挥地方特色,多出生产周期短,适合上海市场的特色菜。
另外,专家还建议,亟待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加工、贮藏、保鲜等环节,提高市场竞争力,使蔬菜供应受自然条件和保鲜技术落后的影响降低到最小,实现蔬菜市场货源的“你多我存,你少我放,你缺我补,必要外调”的原则,让上海蔬菜市场供应常年保持良性供应。